一百七十八章(1 / 2)

“三月鹧鸪满山游——哎!四月江水到处流……茶歌飞呀么飞上白云头!”

歌声响遏行云,穿过氤氲的雨雾,听得人精神一振。

一位身穿青衣,头戴斗笠的年轻人站在高大的树下,手中捻着片叶子,放在鼻下轻嗅。

“大叶种发酵期长,但是持嫩也更久。只要人力充足,一个茶园的产量可以达到江南茶园的三倍。”

半晌,她放下叶子,扭头对旁边的青年说,“伯彦,你觉得这一路上运送起来,是不是水路更稳妥些?”

这二人正是深入西南腹地的傅惊梅和霍伯彦。他们此时身处的地方名为百越,已然见不到半个中原人了,日常交涉全靠雇来的向导。

走了一段水路后,两人便雇了个当地人。跟着他穿山越岭,在险峰密林中奔波许久,才来到了红茶黑茶的主要产地。

本时空的红茶和黑茶刚刚兴起,清贵的士大夫阶层脱离点茶没多久,普遍热衷于绿茶。有些高端玩家倒也喜爱轻微发酵的乌龙茶,只不过仍是以口味淡雅的品类为主。

红茶和黑茶来自西南边陲,这里可没有什么明前雨前、少女置茶叶于怀的风雅讲究。加上这两种茶的口味本来也重,红茶浓郁甘醇,上好的有蜜甜味道;黑茶还有股渥堆味,初次尝试的人大多是喝不惯的。

因此,这两种茶都被中原人视为边地特产,偶尔尝个新鲜倒也罢了,谁都不会认真看待。

不过百越人关起门来,自己过自己的,并不在乎中原人的看法。中原人有的,他们都有,就是没有,他们也不稀罕。

广袤的群山给了他们生存所需的一切,被西域人追捧的中原特产,在他们眼中欠缺实用价值。

总之,普通的百越人里,还真没谁乐意为这些东西掏钱。

当然,他们和中原还保持着其他商品的贸易往来。西南是喀斯特地貌,无法发展大规模的农业,粮食主要依赖从中原进口。所以,棉花、稻谷还有轻工业制品,在这里都很受欢迎。

而且西南也有朝廷看重的东西。

西南井盐的产量,无法和东南沿海相比。可蚊子再小也是肉,官府不会允许重要的盐业落入当地土司的手中。

此外西南还盛产各种珍贵的药材,很多药材商人会聚集在边境处,等着从当地人手中收购。

先帝在位时使出雷霆手段,收回了西南的控制权,从此便由朝廷把持着盐政。

挖盐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西南的摇钱树,白花花的盐运出去,赚回白花花的银子,这些银子又被拿去换粮食。

先帝的构想很美好,可惜人走茶凉。再周全的安排,人死后也都不算数。这里天高皇帝远,缺了强有力的管控,自然成了地方豪富的太平乡。

下盐井的风险很高,他们又急功近利。为了银钱,不顾人命地胡搞,不少百姓都在盘剥下流离失所。然而,他们用命换来的银钱,大多进了豪强的口袋,并没有换来多少糊口的粮食。

成日劳作却依旧困苦,不少人尝试着发展点副业。红茶和黑茶虽在中原卖不上价,却也聊胜于无,总还能赚些零碎钱财,贴补家用。

这归根结底,还是西南的茶树与中原大为不同。

西南的茶树高而粗壮,树龄长,叶片也更加厚大。这里没有形成江南那样规范的茶园,古老的茶树生长于山中,与其他香花异草比邻而居,全靠采茶人的好记性。

这也是当地茶叶发展起来的另一重阻碍——很难保证稳定的产量。

以上是这一个月来傅惊梅总结出的全部心得,坏消息固然很多,好消息也不少。

江南的茶树植株小,每年能采茶芽的季节本就屈指可数,再加上绿茶处理的手法有限制,对茶芽原本的品质要求很高,导致实际能用的原材料更少。

所以,看上去一大片的茶园,其实每株茶树的产量真的很少。要想提高产量,只能靠着种植面积去堆。很简单的数学题。

不过,西南的茶业完全可以走另一条道路。

首先是红茶和黑茶的制作工艺,对茶叶本身的嫩度不大挑剔。红茶倒是还讲究一二,黑茶却是非要茶叶厚实耐造不可的。这就大大放宽了对于茶树原材料的限制。

然后是市场本身。

傅惊梅的目标压根不是中原。中原人根深蒂固的品茶口味,岂是凭着穿越光环能随便扭转的?而且没看江南世家为了茶叶丝绸,都快打成乌眼鸡了么?她自己在北边都还没烧起热灶呢,哪敢跟他们对上。

但草原就不一样了啊,饮食习俗导致了人们对茶叶的刚需不是口味,而是营养价值。他们口味重,也没那么多讲究。比起什么玄之又玄的茶艺、器具、山泉水,草原人民的要求相当简单直接:耐煮,是茶!

在草原时傅惊梅不止一次听阿木古郎抱怨了,中原的绿茶不经煮,煮得久了太苦太涩,时间短了没味道不出色。

“那红茶咋办?”大虎问,“比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