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为何又手软了?(1 / 2)

武皇万岁! 甭加慧 1059 字 5个月前

长孙无忌听闻,冷哼一声,说:

“全是诬告,相反,是濮王李泰,有谋反之心,陛下心里应该最清楚。况且,当廷对质,他不是不敢来了么?”

皇帝没搭理他,直接朗声说;

“中书侍郎李义府,将你审问的口供,念给太尉大人听听。”

李义府听闻,应了声“是”,便站出了队列。

内侍徐怀恩又从皇帝案几旁边堆叠的那一摞奏章和卷宗中,找出了他的东西,送了下去。

这个时候,中书令柳仕,低着头,心中是害怕和不安的。

中书侍郎是中书令的副手,是帮助他处理事务的,可是这一次,皇帝越过了他,直接用中书侍郎李义府,是有心将他排除在外,或者说,已经将他跟长孙无忌绑在了一起。

他是跟长孙无忌绑在了一起,因为他的权势和地位,在长安城除了皇帝之外,没有

可是如今长孙无忌都被抓了,他怎么办?

他越想,越觉得脖颈子上凉飕飕的。

李义府接过了卷宗,照着上头一条条的念了下去,有长孙府的婢女口供,说:

“那日濮王殿下来,我在外头只听见了,后悔了,陛下不该,几个字。”

又有几位大臣们做证,确实是在几月几日,见到长孙无忌和濮王李泰来往。

李泰的侍卫也作证,几月几日,李泰从长孙府中出来,说过长孙无忌不将陛下放在眼里,都说了哪些话,并痛斥了一番。

形形色色的人,都在证明李泰的那份举告供状不假,证明长孙无忌早有反心,以下犯上。

朝堂上的几位一直跟长孙无忌亲厚的老臣,听完之后,都替他捏了一把汗。

平时皇帝若是不计较,这顶多就是长辈对于小辈的一些吐槽和抱怨。

可若是皇帝计较起来,这些言语不敬,哪一条都够治罪了。

长孙无忌听闻,直着身子,冲着皇帝说:

“这些模棱两可的口供,就能证明臣谋反么?我什么也没有做,我长孙无忌对李唐皇室的忠心,苍天可鉴!”

李善微微前倾了身子,隔着冕旒看着他,沉静平和地说:

“太尉,是你说过的,谋反之罪,不需要实证,众议即可。当初吴王的谋反怎么判的?”

长孙无忌听闻,身子震了一下,十分气愤地说:

“陛下!你这是因为吴王的事情,要诬告忠臣,以泄私愤吗?!枉费我一腔热血,为了陛下的皇位稳固,殚精竭虑,结果便是落得这番下场?!”

李善坐了回去,垂了眼眸,平静地说:

“太尉是大唐的功勋老臣,又是朕的亲舅舅。

平时太尉看不上朕的决策,也看不上朕重用的人,我都只当自己是学生晚辈,虚心纳谏。

即便是太尉多有言语不敬,朕也不会因为这些小事计较。可是太尉转而想扶持濮王李泰上位,朕身为帝王,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再不忍,也要有所决断。”

他平时说话本来就温文尔雅,透着一股子悲悯人心的味道,此时这些话说出来,带着几分真心,听起来极尽惋惜和沉痛。

“臣没有!是李泰诬告,陛下,他有心离间你我,不能信了小人谗言!”长孙无忌高声喊道。

李善不再看他,沉默了一会儿,问;

“诸位大臣,对于此番议罪可有异议?”

没有人说话。

从前他们都是以长孙无忌马首是瞻,如今长孙无忌已经被抓,成了阶下囚,明显成了皇帝要除掉的对象。

一直以来,他们都以为年轻的皇帝好摆弄,现在看,他连自己的亲舅舅都能舍。

并且动手时,连个招呼都不打,毫无声息。

他们又算得了什么,敢这个时候上赶着去送死?

李善扫视了一眼朝堂,垂眸沉默了一会儿,在心中挣扎良久,威严地说道:

“既然如此,念在长孙无忌对大唐功勋卓著,死罪可免。削官罢爵,改判流放黔州。长孙一族的子孙,削官、流放岭南,永不录用。”

李义府先出了声,道:

“陛下圣明,仁德宽厚。”

一众朝臣纷纷随声附和:

“陛下圣明,仁德宽厚。”

李善看着面如死灰的长孙无忌,看着齐声诵德的朝臣,在心中悲怆的想,他对人好时,总有人不将他当回事,将他的好意当做软弱,随意欺辱。

非得他举起了刀,将刀刃架在他们的脖子上,他们才知道听他说话,尊重他的意见。

真是讽刺。

……

……

下朝之后,李善一身疲惫地回了昭庆殿。

武柔便迎了上来,替他更换衣服,等冠冕都去除之后,宫婢们都出去了,武柔才关心地问:

“顺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