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百年师家(1 / 2)

师家族史辉煌,是从百年前便拥有的富贵。

如今的姜国是从马背上打来的天下,姜国的百姓人人善武,也崇尚武治。

当时的师家老祖算是最早一批跟着姜家老祖的功臣,靠着自己手上的一把枪打下了家族的繁荣基业。

师家的子弟也很争气,一柄师家枪远近闻名,各个能征善战,能与帝王将相同争辉。

百余年间,师家一直手握重兵,是帝王的肱股之臣,代替天子守卫住了北方的门户,对抗凶残的北戎骑兵。

虽说近几年来没仗可打,习文风气渐渐盛行,但师家也极受皇帝的恩重。

除了在边疆打仗的师家老二是镇北大将军,掌握军权。

师家老大的身上也有一个太尉的虚衔。

师家子弟,包括这一代的师北庭,也是皇子伴读,妥妥的简在帝心。

这样的家族,烈火烹油,盛极一时。

人家说盛极必衰。

可众人实在没有想到,这衰败之兆来的如此之快。

“我听说是因为打了败仗。”

姜泊接过了茶水,叹了口气。

“据说是不应该败的,前期的探查工作做得极好,咱们知道了他们大部分消息,确认了城中防卫空虚,计划了许久准备的一次作战。

除了师大将军之外,就只有少数几个心腹知道。

可敌人就像是提前知道了咱们的部署一般,军中盛传,说是行军作战图被敌方得了……总之,损失惨重。”

这么大的一次失误,放在其他人的身上,砍头是少不了的。

若是皇帝多一点疑心,说不定还得抄家灭族。

京城之中,也因为这次战败而议论纷纷。

“师大将军上表陈词,表述忠心,还自请了100军棍,说是希望戴罪立功。”

朝中吵了三天三夜。

有人说要杀,有人说要安抚,还有人觊觎师家的军权。

最后还是姜政盖棺定论,责令师大将军重振旗鼓,把丢失了的城池给抢回来。

“可毕竟有前头的例子在,朝中声音不息,师大将军当机立断,把自己最小的幼子遣送回京,说是承欢祖母膝下,侍奉长辈。”

一个才四五岁的小屁孩儿,能侍奉什么长辈?

无非是质子罢了。

众人心里跟明镜似的。

师大将军这是在向朝廷表明衷心。

姜政也很给面子,不但给了那小男孩封赏,还让他进宫做了公主伴读。

“可是为什么会找姜姜嘞?”

姜姜趴在桌子上,大眼睛忽闪忽闪着。

“姜姜不认识他。”

姜泊也搞不明白。

论年纪,五妹妹和六妹妹相差两岁,和那师家的孩子似乎更合适些。

为何父皇却不选五妹,反而选了姜姜?

难不成是为了师家的兵权……

姜泊摇了摇头,安慰自己父皇必然有父皇的道理。

“这就是我今天来找你的目的了。”

抬头看着师北庭,师北庭也抬起了头,眼下的乌青略显颓废。

他站起身来,冲着姜姜,深深的行了一礼。

姜姜心头一跳,连忙坐正。

“北庭哥哥?”

师北庭向来朝气蓬勃,连皇子都敢坑,何时行过如此大礼?

“我知公主会有些为难,却仍然厚着脸皮想求公主,堂弟年幼,又自小体弱多病,生来就要喝苦苦的药汤,一场风寒便能要了他的性命。

如今师家动荡,他的后宫伴读之路,只怕不会太平,有的是人,想借着孩童之手,将师家踩到泥地里去。

我与他终究隔着一堵墙,不便照看,还请公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下,施以援手,照看堂弟一二,我师家上下,欠公主一个人情。”

少年意气风发,从未有过如此卑微低头的时候。

如今言语中的恳求,只怕是在深夜中辗转反侧,在嘴里滚了无数遍的。

姜泊撇开了头,有些心酸。

师家的人情,不同于师北庭的人情,那是倾尽整个世家大族之力,都要为你办到的。

其中的重量可见一斑。

若不如此,他也不会把人带到妹妹面前。

师家纵然可叹,可他却不能不顾及妹妹。

“他们的手伸不了太长,对待孩子,大多都是那些为难的手段,妹妹不必觉得为难。”

“我怎会觉得为难?”

姜姜急得跳下了凳子,把师北庭扶了起来。

小团子分明才到少年大腿高,却口齿清晰,很有力量。

“北庭哥哥难得找我,想必也是对弟弟真心宠爱,姜姜有宠爱自己的大兄,时常觉得幸福,相信南星弟弟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