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寒家,王家(1 / 2)

寒山:聆听 善书雪 1013 字 3个月前

老爷子翻着那卷书,随即又转身在厢房里摸索,最终在角落里翻出一个红木箱子,擦去上面积攒已久的蛛网和积灰,与那翻开的书一齐放到了小台子上。

爷爷又去翻了翻书,摸着脸上的胡茬思考了许久,我在一旁默不作声得看着他,强忍下疑惑等待着爷爷的下一步动作。

最终老爷子从身上摸索出一个灰布包裹的物件,将那布包打开,是一把通体泛着银光的钥匙,在厢房灯泡的照耀下分外晃眼。

爷爷扶了扶眼镜,努着嘴半曲着身子将钥匙对准红木箱上的锁,随着锁被“咔哒”打开,爷爷也长舒一口气。

“善昕,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不管你听不听得懂接下来我说的事你都要记住,好吗”

爷爷挺了挺身子,欲要打开那小木箱时,转头看向了我。

“嗯,我尽量会的”

我上一次看到这个常年脸上挂笑的爷爷沉下脸来这副不怒自威的模样,还是在父亲去世的那天。不免心中有些发慌。

爷爷缓缓打开红木箱,从里边轻轻的拿出一片片被宣纸包裹着的玉简。

“既然他们找上了你,那么就证明我们的债还没有还完,也是苦了你啊,孩子”

爷爷喃喃得将一张宣纸铺开,然后小心得将包裹着玉简的宣纸褪下,摆放在台上,那玉简仿佛散发着淡淡得光晕,凸显着上方的字迹。

我并看不懂那写着的是什么,只得等爷爷为我讲解。

“先说你问的寒家吧,他们源于鲜卑族,出自汉、魏、晋时期西部鲜卑乞伏部首领傉大寒,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一说还包括源出于慕容鲜卑的吐谷浑。河西鲜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包括青海省惶水流域的鲜卑诸部,其中秃发鲜卑最强大,其它可考的部落有乙弗鲜卑、契翰、折掘、意云鲜卑、鲜卑思磐部、车盖鲜卑、麦田鲜卑、北山鲜卑等。陇西鲜卑专指活动于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一带的鲜卑诸部,除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外,有史可稽的尚有鲜卑鹿结部、莫侯部、吐赖部、勃寒部、匹兰部、密贵部、裕苟部、提伦部、越质部、豆留輢部、叱豆浑部、叠掘部、悦大坚部、仆浑部及大兜国等。河西鲜卑和陇西鲜卑之名始见于西晋末十六国初,部众大都是曹魏时迁至雍、凉之间,散居于河西、陇右,南凉、西秦盛时统辖之,后归属于北魏。”

爷爷说着也找了把椅子了下来,将腰间的包取下,打开侧边取出一张烟纸,卷了一根旱烟

“乞伏鲜卑是原居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是陇西鲜卑中最重要而又强大的一支,包括乞伏、斯引、出连、叱卢等部。原居于漠北,东汉中后期南迁至大阴山。乞伏部原为鲜卑人,其余三部中的叱卢部,即高车十二姓中的吐卢氏。乞伏鲜卑是鲜卑与高车融合后的鲜卑部落。原居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西秦上层多有屋引氏、翟氏、叱卢氏等高车人可证。乞伏等四部,南出大阴山后,驻牧于河套北。泰始初左右,乞伏国仁五世祖佑邻时率五千户,又南迁至夏,其后部众稍盛,约五万。由此向西迁至乞伏山,即今贺兰山东北抵黄河的银川一带。后佑邻又率部向南迁徙,与居于高平川的鲜卑鹿结部‘迭相攻击’,结果鹿结败而南奔略阳。于是佑邻等居高平川,势力渐盛。佑邻曾孙述延在位时,相当于十六国初前赵雄据中原、张轨初有河西之际,北方群雄割据,使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得以进一步发展。述延讨拥有两万余落的鲜卑莫侯部于苑川,后迁于土地肥沃的苑川,为‘龙马之沃土’。乞伏联盟增至十万余落,一落按五口计算,即有五十余万人。同时,由于内部游牧经济的发展和受到邻近封建国家的影响,逐渐向国家政权过渡,建立了简单的官制。如述延“以叔父柯埿为师傅,委以国政,斯引乌埿为左辅将军,镇蔡园川,出连高胡为右辅将军,镇至便川,叱卢那胡为率义将军‘镇牵屯山’。各部落首领分镇一方,而统主则一直为乞伏氏世袭。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迁至苑川后,势力增强,据有苑川、勇士川、牵屯山一带。东晋咸和年间,述延死,祁埿之子傉大寒即位。当时后赵国的势力已伸入秦陇,使傉大寒惧而北迁于麦田无孤山。后来傉大寒逝世,其嫡子司繁即位,归降于前秦国苻坚。后在前秦年间迁于度坚山。

说说停停间烟丝被爷爷卷了一根又一根,我第一次没有反感这烟味,就在一旁静静得看着。

“之后的历史比较模糊,说多了你也记不住,总之最后据传说,乞伏氏首领傉大寒在执政期间虽然比较儒弱,惧他族而举族连连北迁,却是个‘多产作家’,除了嫡子司繁以外,还有庶子近百。其子孙在归附北魏政权后,在汉化过程中有取先祖名字尾音谐音汉字‘寒’为姓氏者,称寒氏,读音作hán,有些名字也读作gàn。”

说到这,爷爷长吐一口气,烟雾缭绕间我的头有些发晕,视线也在逐渐模糊

“而咱们家的老祖就是犯上了这么群‘前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