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此一去,西夏不复(1 / 3)

大宋庆历八年,国家的实力稳步提升。
此时大宋已经修好了第一条铁路——京襄铁路,还未正式运行,处于试运营阶段。
蒸汽机发电厂于九月二十三日建成,并于二十四日完成发电工作。
各地钢铁厂、水泥厂、砖厂纷纷兴建。
各种粮食产量增长迅速,市面上的粮价被压得很低,摊丁入亩之后,人口又进入一个飞跃性增长时期。
街头巷尾各种玻璃铺、眼镜店、杂粮铺比比皆是。
汴梁来往的商人络绎不绝。
虽然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人仍然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
在赋税极低的情况下,依旧努力地耕作,勉勉强强养家糊口,不至于饿死。
极大的贫富差距依旧存在。
但富裕者的千里之田已经被打碎,朝廷不停打击地主,收拢他们的田土,令贫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劳动用工工资节节攀升,很多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这是属于大宋的时代,也是历届封建王朝最好的时代。即便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亦是比不了如今壮观盛景。
时间很快来到了庆历八年十月下旬,入冬后虽未下雪,天气愈发寒冷。
街头巷尾人人都穿上了棉衣,裹得严实,丝毫没有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该干什么就继续干什么,人来人往,充满勃勃生机。
二十六日早朝结束之后,赵骏与范仲淹并没有前往政制院上班,而是坐上马车,往西门的方向而去。
马车上除了赵骏、范仲淹以外,还有枢密使张亢、兵部尚书富弼。
这次出去其实是调动禁军。
范仲淹掀起马车车帘,一股冷空气陡然吹进来,让人打了个寒颤。
他看着街头人头攒动,不由得感叹说道:“真是个太平盛世啊,道路边连一名乞丐都没有。”
“也不是没有乞丐,不过都被老包给清理掉了。”
赵骏笑道:“好吃懒做的人到处都是,明明四肢健全,却还要上街讨饭,都被老包抓去工厂打螺丝。”
范仲淹一愣,随即说道:“难道就没有真的家庭困难者吗?”
“当然是有的,而且很多。”
赵骏扭过头看向窗外的街道,人群熙熙攘攘,打着补丁艰难讨生活的百姓到处都是。
他轻声道:“但除了实在活不下去,孤儿寡母,又或者是有疾病、残疾一类缺陷在身,谁又愿意去做乞丐呢?”
“这些人官府难道不管吗?”
“自然是要管的。”
“怎么管?”
“朝廷拨款管呗,你平时处理的都是兵部、枢密院、御史台以及各路上奏的关于军事或者改革成果的公文,却是少关注民生。”
赵骏说道:“我看这方面的公文会比较多一些,开封府和地方官府的劄子也都多送到我这。像你说的家庭困难者往往都是开封府及地方官府重点关照的对象,我已经建立了五保户制度,每个月的米油、补贴都会按时发放下去,必须保证这些困难百姓的生活,虽然每年财政预算又要多支出不少,但这亦是国家对于百姓的惠抚,也是国家存在的意义。”
“那就好。”
范仲淹听了连连点头,感慨万分道:“还是汉龙想得周道啊。”
“也是现在开封府知府是老包吧。”
赵骏笑道:“我还是很满意他的能力,他对这些困难户的关照很上心。之前出过有人欺凌这些弱小,甚至冒领五保户补贴的,都被他严惩了。”
“嗯,包拯确实是做这個的料,希望他能够在开封府的任上一直好好地干下去吧。”
范仲淹亦是颇为欣慰。
包拯从开封府推官再升通判,然后同知,最好到如今开封知府,已经经历了近十年时间,在开封府的名声很高,可谓是众望所归。
什么皇室权贵,还是达官贵人,落到他手里肯定没有什么好下场,就连赵骏都被他当街斥责。
这样的下属在后世很多官员眼中最多就是个任劳任怨的牛马下属,脏活累活全让他干,至于升迁估计没这回事。
但在赵骏眼里,却是最好的下属。
他需要的就是这样能干实事,为黎民百姓谋福祉的官员。
因而即便包拯在朝中遭遇的压力很大,很多权贵都对他有意见,可赵骏依旧如一根擎天柱般站在他身后,
车窗外依旧是车水马龙,他们的队伍徐徐经过内城大街。
“炊饼,刚出炉的炊饼!”
“来一碗香喷喷的馄饨勒,来一碗哦。”
“今天的报纸头条有点意思啊,一直在谴责西贼这么多年屡次寇边的事情,朝廷是不是有什么动静?”
“能有什么动静?自从收复燕云之后,朝廷就一直偃旗息鼓,我快气死了。”
“看长城万里,蜿蜒峻岭;黄河九曲,浩荡东方。五岳巍峨,三江壮阔,碧海蓝天映艳阳。神州地,正繁荣昌盛,百业兴旺.”
“好词,这首《沁园春》当有我强盛大宋的风范。”
街边的茶摊依旧是人满为患,很多即便不是读书人也都会拿着报纸看,看看朝廷最近又有什么新消息。
有人在旁侧酒楼上高谈阔论,或言诗词,或言时政,就算是街边的工人都能唱两曲《浪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