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要裁军,先建军,做最坏打算。(3 / 4)

可这颗瘤子一直在这里,就一直是个隐患。

一旦这个人把买药和食物的钱花完,没有钱再治病的时候,这颗瘤子就会爆发,成为要伱命的绝症。

所以趁着手里还有钱,趁着现在身体稍微恢复不少,早点做手术,将这颗瘤子除掉。

这就是赵骏的打算。

原本他是想着再过几年,等国内的民生安稳下来,真正来到一个仁宗盛世的时候,再开始动手。

但没想到美洲的船只回来了。

虽然红薯、玉米、土豆、花生之类的作物并非刚开始就那么高产,然而它们的优点就是并不需要占用耕地。

像红薯、土豆和花生,野山坡、菜地边角料、田埂旁甚至是砂粘型土壤都能种植,只要浇点水,不去管它都能自己长起来。

哪怕这样不能保证产量和质量,可广而种植的话,对于目前的大宋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力提升。

如此一来,就能够保证国内在开始解决三冗问题的时候,不会因为其它问题而内乱。

万一在动军队利益的时候,引发军队叛乱的话,朝廷一来有钱有粮食可以安抚,二来不用担心大量的农民起义,造成军队和农民共同爆发,让国家左支右绌。

所以趁着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百姓安居乐业,国内不稳定因素彻底解决的时候,对三冗问题动手,就是最好的选择!

“但此时船只尚未靠岸,即便带来了能提升生产力的东西,也要花时间推广下去吧。”

赵祯为难道“是不是该缓缓。”

“不,缓确实要缓,但缓的不是不做事,而是先做一些事情,边提升生产力,边为将来做好铺垫。”

赵骏对二人说道“就如同我们能有现在,是先铺垫了打赢了辽国和西夏,老范仗着打了胜仗的威望,才能把考成法和新政推广下去一样,现在做好铺垫,就是为了将来对军队、对冗官和冗费动刀。”

“什么铺垫?”

赵祯忙问。

“要裁减军队,就必须先建立军队!”

赵骏举起了一根手指头“第一,我们必须先培养一支绝对忠诚于我们的部队,这支部队数量至少要几万人,而且都是精锐之士,统兵的将领必须常在军营里训练,必须是我们能够信任的人!”

赵祯顿时沉思起来。

军队其实一直在他手里,挑选一支数万人的精锐部队并不难。

从西北军当中抽调就是了。

但后者就难办了,这严重违背了宋朝将领非战时领兵的要求,恐怕一旦做了,百官们便马上弹劾不止。

“你有什么想法?”

赵祯问。

“老范、张亢、狄青、张玉、折继闵、郭遵、周美、张岊、王信、范恪、杨文广等等,都是能信得过的人。”

赵骏思索道“我的想法是,这支部队就放在汴梁,让老范和张亢做主将和副主将,然后老范和张亢作为文官,平时就上朝,训练的时候也要去训练。”

他继续说道“比如这支部队是五万人,分成十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一名信得过,能打仗的将领带五千人,将领常驻于营中,防止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问题,保证军队战斗力。”

“而且这支部队还配备最好的新式武器,比如火炮、燧发枪,正好咱们的燧发枪已经设计投产,加上钢铁源源不断地制造,新的火器装备将马上迎来冷兵器迭代。”

赵骏看着两个人,目光冷厉地说道“未来裁军、淘汰老弱、严查吃空饷喝兵血,一旦有人鼓动军队造反,这支部队将迅速出击,平定一切祸患,哪怕辽国和西夏来犯,有一支已经建立起火器的强大军队,也不用担心安全。”

“这”

赵祯刹那间就犹豫了起来。

这一刀果然先砍自己。

第一个动的就是他的利益啊。

若是如此,这就意味着这支军队将会脱离自己的掌控。

虽然名义上肯定还是他下旨,枢密院发兵。

但那些将领常在军中的话,这些士兵将成为这些将领的私兵。

到时候一旦这些将领依靠自己平日威望,带士兵造反的话,恐怕又要重蹈五代十国的覆辙。

所以在大宋皇帝攥兵权攥在骨子里的情况下,这件事还真让赵祯犹豫不决。

“老哥,你在犹豫什么呢?”

赵骏皱眉道“我不可能让人能掌握五万部队,老范和张亢平日里都上朝,要调兵也必须要有你的虎符,下面的将领只能掌握5000人,难道你还怕他们能造反吗?”

范仲淹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也劝道“是啊官家,只要我们能掌握一批精锐的士兵,就再也不用担心内忧外患的问题了。”

“老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做人还是要果断一点,想想秦始皇,想想汉武帝,想想李世民,你难道不希望自己成为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