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内阁制度的演变!(1 / 2)

第37章内阁制度的演变!

朱元璋和朱标两个人听到这里的时候,心里面就开始在琢磨。

既然会出现太监干政。

既然内阁会出现文官的权力过大,那可不可以有一种办法。

即使那些文官权力不能够扩大,又使太监不能干政的方法出来呢?

朱标也在心里想,其实这就是一个慢慢膨胀的过程。

就算前期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制度让太监不能干政。

但是到了后边,内阁大学士们的权力越来越大,皇帝无法掌控的时候,他必须得要寻求一些人的帮忙。

朱元璋和朱棣甚至朱标这样的雄才大略的人,根本不需要找帮手自己就能够解决一切。

可后边的皇帝,生长于深宫,没有什么见识。

他们对下面的情况了解甚少,又没有办法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文官们往往就欺负这样的皇帝。

朱厚熜登基之后,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礼仪辩论。

陈寒想了想,斟酌着词汇解释,“有一类机制会比内阁更加极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迫使皇帝必须得要勤勉。

凌汉在听完了之后,也是震惊。

陈寒继续讲下去:“太监干政,以及太监跟内阁之间互相扯皮内斗内耗这种事情,到了后期,那是愈演愈烈。

凌汉这时候就急忙问道:“那内阁制度会产生如此变化,难道就没有一种更好的机制来遏制吗?”

朱元璋他们听完后无不悲怆至极。

所以朱厚熜在前面的十几年励精图治,将整个天下治理得很好,就是想告诉这些大臣们,伱们不行我行。

就连教员也曾经夸奖过他。

如此既能满足这些个官员位卑权重的要求,又能满足官员没有靠山的要求。

必须得从地方上面选择一些地方治理经验丰富,同时能力出众的大臣来担任。

朱祁镇之后,历经了成化、弘治,到了正德年间。

所以朱标在想了半天后,也只能想到一样。

不过他还是想要听一听陈寒后续会怎么给出解决的方案。

堂堂大明沦落成如此模样,让他们握紧拳头,咬牙切齿。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啊。

外边内阁大学士严嵩,权力获得了巨大提升,内部也有许多太监掌控了批红,大家互相的牵扯,互相的内耗,保障了他在深宫玩弄权力的目的。

他们的手段就是强迫朱厚熜换爹,认弘治皇帝为爹。

同时又因为初来乍到,在京城没有根基,就只能依靠于皇帝。

那就是内阁大臣绝对不能从六部尚书中出。

这是朱标能够想到最好的办法。

为此朱厚熜与大臣们进行了持续了数年的大礼仪之争。

但是张居正这类的超级权臣只能挽救大明一时,而挽救不了一世。

但是呢,由于内阁与太监之间的斗争,在他这一朝里边也是出现了像刘瑾和谷大用为首的八虎太监集团。

这些太监集团,卖官鬻爵盘剥百姓,与文臣相互斗争,导致矛盾急剧上升。

正德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由于荒淫过度,他没有留下子嗣,便从旁支近脉当中,选出了嘉靖皇帝。

朱厚熜作为皇帝,绝对是整个明朝智商最高的,聪明绝顶,但也是最不务正业的皇帝之一。

而朝堂上,由他在幕后操控之下,在他这一朝出现了极为特殊的格局。

他认识到内阁大臣,特别是这些文官士大夫们,一门心思地在这种屁大点的小事上面争来争去,为的是什么?

为的是彰显他们的权威,想让皇帝屈服于他们。

要不是后边他的儿孙们,有高拱、徐阶、张居正这类的超级权臣,大明王朝估计很难走下去。

同时他们也会认为太监只能完完全全地依赖于自己,就觉得这样的人不会背叛自己。

但也让整个大明帝国军纪废弛、贿赂成风、人浮于事,甚至越发崩溃的地步。

可没有想到,到了明朝居然又让这些势力死灰复燃。

那些缺了点东西的东西,一个个心里阴暗,历朝历代以来都是有所防范的。

土木堡之变是个极端案例,但到了后面,产生的恶劣影响依旧存在。

他实在是没有想到后世,他完全看不起的太监,能够做到那样的程度,能够操控朝政,能够打压六部尚书这样的高官。

他们从地方上来,对底层了解。

可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整个朝堂本身应该由皇帝来主导,却变成了文官与太监之间斗争的战场。

可往往事与愿违。

到了此时的士大夫阶层,完全在斗争当中变成了士绅的代言人,只关心眼前的利益,不把家国利益放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