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皇权的悲哀是人治而不是法治!(1 / 2)

第39章皇权的悲哀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陈寒笑着说道:“在正统元年侥幸躲过了文官接管的北方边境地区,并没有熬多久,很快也被文职官员接管。

当时巡抚和总督被任命管理边境军镇和军区,他们设置了一系列的新机构,使都指挥使沦为他们的副手或者下属。

事实上,从那之后,很少武将被任命为都指挥使。在边境地区的高级军官通常被任命为都指挥同知或都指挥佥事。

这项职务被称作‘总兵’,这是一个与地区行政官员完全不同的位置。

而在领兵作战时,也通常由一名文官为先,武将在后的配置出现。

在正统年间的一次农民起义中,这样的配置可充分体现。

话说正统十四年广州府南海县冲鹤堡潘村人黄萧养,从广州大牢越狱,举旗反明,义军达十万余人。他们进攻广州城,杀死镇守的安乡伯张安,自称顺民天王,年号东阳。

次年,朝廷派右佥都御史杨信民、都指挥同知董兴率军镇压。

此时的文武已经完全失衡,本应作为一省军方最高指挥的都指挥同知,乃是从一品大员,却只能沦为从三品的文职官员佥都御史的副手。

这样的调整大大削弱了武将的权力,导致文武失衡。”

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感觉愤怒异常。

后辈儿孙如此做法,岂能不助长文官的嚣张气焰?

难怪文官们个个都起飞,原来是这样一步一步演化而来。

陈寒此时也是很感慨的说道,“我们中国人信奉易经,也信奉中庸之道,与西方人所信奉的二分法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从来不把一件事情分成好与坏两种。

而是认为在好与坏中间,还有一道灰色地带。

在权力圈也一样,内阁文官和太监之间针锋相对,不是单纯的好与坏,完全得看皇帝这道灰色地带,如何协调。

皇帝如果是一个毫无作为的人,太监们的迎合以及内阁大臣的迎合,都会使他偏离原本的道路。

皇帝要是有作为有魄力,内阁和太监们都得老实。

要是不信,让太监和大臣去忽悠一下朱元璋试试,借他们十个胆都不敢。

易经里讲征兆,而有很多征兆也在警醒着宣宗。

宣宗皇帝利用太监来制衡百官的时候,文官们夹起尾巴做人,太监日渐嚣张的时候就应该明白,有一天失去平衡的时候,总有一方是要独占鳌头的。

他享受的是最好的皇家教育,他的父亲仁宗虽然当皇帝不到一年,但是明仁宗在辅佐永乐大帝之时所创造出来的繁荣,他应当历历在目。

甚至宣宗皇帝自己,还是永乐大帝亲自带大的。

他应该看到了永乐大帝是如何掌控权力的,但到他这里,他却要放任太监与文官进行斗争。

他怠政是一方面,第二就是自己欺骗自己。

他明知太监不是正常人,终有一天会反噬,但就是觉得自己肯定不会是被反噬的那个人。

这样的人放到如今也一大把,有些人没有暴富前看到暴发户败家,就说自己一定不会这样,可是轮到他暴富的时候,也一样败家。

就像他的爷爷宠爱他一样,宣宗将朱祁镇带在自己的身边跟大臣进行朝会。

在耳濡目染之下,朱祁镇学会的就只能是利用太监和内阁斗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那时候宣宗就应该有所警醒,如果自己的儿子掌控不了太复杂的局面怎么办?

如果这时候采取一点措施补救,说不定还来得及,可宣宗依旧没有醒来。

老天爷已经给了如此多的提示,宣宗却完美的错过,只能说这是他自己作死。

果不其然,朱祁镇登基不久,王振掌权,他一战败光了洪武大帝、永乐大帝、仁宗、宣宗所有的积蓄,导致能征惯战的武将一锅全部给端掉。

灭安南的四朝元老英国公张辅,七十五岁的高龄却跟着朱祁镇这种废物战死在土木堡,一大批靖难功勋战死,从此功勋武将再也不能制衡文官。

之后在于谦的主导之下,文官掌控的兵部把调兵权从五军都督府抢过来的那一刻开始,就再也没有可以制衡文官的条件。”

陈寒在说到这里的时候,实在是意难平。

因为明朝寄托了整个汉人最后的希望,明朝风骨那样的令人钦佩,可是在这中间却又出现了如此多千奇百怪,令人气愤之事。

皇帝不务正业,太监乱权,文官不像文官,只会追逐权力,少有的几个想做大事,却处处掣肘。

整个文人士大夫大多数处于病态,太监更是飞扬跋扈。

百姓在这当中过的是生不如死,

朱元璋本身就是农民起义起家灭掉元朝的,然而他的王朝却也因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而被覆灭,简直是一个笑话,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陈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