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对标宝马7系,这是异想天开?(2 / 3)

深入,方思思对他的心思还是非常了解的。

这可是一个有大抱负的男人。

把南山集团做成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应该只是其中一个梦想。

最终肯定还是要进入到整车制造行业的。

毕竟像是博世这样的零部件巨头,名气再大也不可能比得上大众汽车、丰田汽车。

“做零件也好,做设备也好,亦或是做汽车,都是我的梦想!”

“甚至从重要性上来说,我觉得零件和设备更加重要。”

对于现阶段的华夏汽车产业来说,曹阳的这个说法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华夏已经算是汽车大国,但是跟汽车强国还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遍观整个世界,但凡是汽车强国,肯定都是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汽车供应链。

美利坚、德意志、东瀛、高丽……

极端情况下,人家哪怕是不用任何一家外国的供应商,也能把车造出来。

当然了,这里指的是l1供应商。

你要是深入到l2层,甚至是l3、l4层构成件,那就涉及到原材料、芯片等电子元器件,这肯定是不可能100在一个国家内全部搞定的。

“国内的汽车企业已经非常多了,不过我觉得他们都不值得期待。”

“掌握了国际领先的动力总成技术和零部件技术的南山集团去造车,我觉得才是最值得期待的。”

方思思自然也是很懂谈话的。

先不说她这话本身就是事实,哪怕不是,她也能找到很多切入点去夸奖星辰汽车。

两个人在一起,要和谐的相处,肯定是不能天天盯着对方不好的一面。

“造车看起来很简单,要造出来不是那么的难。”

“但是要造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生产一辆车也很容易,但是生产1000辆,10000辆,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星辰汽车的造车项目正式启动之后,我才深刻的感受到造车,特别是造好车的困难了。”

在下属面前,曹阳肯定是不适合在那里讨论困难,讨论自己有多大的压力。

但是在方思思面前就不一样了。

该吐槽的还是可以吐槽。

“你说的没错,汽车产业能够成为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肯定是有人家的一些独特门槛在里头。”

“像是美利坚,也就只有家汽车企业,德意志也是差不多,法兰西和高丽就更少了。”

“但是我们华夏如今却是至少有100家各种各样的车企吧?”

“星辰汽车面临的竞争局面,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

“想要脱颖而出,比如也要做出跟其他车企不一样的动作才行。”

“不过你们掌握了核心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单单这一点,我觉得就已经比国内其他任何一家车企要强了。”

方思思这话倒也不是单纯的在那捧场,而是心里话。

不管是老牌的春城汽车,还是同样被寄以厚望的西风集团,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上的技术积累,跟南山集团都有巨大的差异。

哪怕是一直在努力开发属于自己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的长城汽车和奇瑞汽车,水平跟南山也不在一个档次上面。

“你说的没错。”

“不过现在一个生产资质就卡在面前,搞得我们还要去找区里和羊城各级部门去帮忙。”

“虽然领导们也都很积极,很主动的去帮忙推进,但是我觉得这种限制,其实是很没有必要的。”

“就像是你说的一样,国内有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至少有100家,但是占据市场主流地位的却是连三分之一都不到。”

“与其让一些僵尸企业占据资源,想着依靠一个资质去挣钱,不如把这一块的资质彻底放开。”

“国内那么多汽车企业,竞争绝对是充分市场化了,在这个领域继续卡着生产资质,也是让人无语。”

这种话,曹阳肯定只是会在私底下吐槽一把,公开场合是不适合说的。

其实他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这样子的做法。

毕竟要是完全放开,到时候一帮企业一窝蜂的去造车,质量参差不齐,那是会出事的。

“星辰汽车现在是卡在生产资质这一块了吗?”

方思思再次确认了一下。

“是啊!”

“估计最理想的局面,也是要今年年底才有可能把这些东西搞定。”

“要是不理想的话,明年都搞不定,最终还是要靠收购有资质的企业来解决这个问题。”

曹阳不是一个小气的人。

但是冤枉钱他是不大愿意花的。

收购一家没有任何技术和人才的公司,完全就是为了一个生产资质,他是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