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百万常备军(1 / 3)

第275章百万常备军

众人都有点不解,退役制度就这么重要?

在他们看来,完全没必要制定什么退役制度。

军队多了需要裁军,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缩编不就行了吗。

何必多此一举?

朱元璋、朱标、徐达等更加了解他性格的人,则看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宋朝政府采用了最粗暴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将流民中的青壮全部招入厢军。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请您用浏览器来访问!

众人不禁点头认同,听起来似乎真是这么个道理。

众人自然拍胸脯保证,一定好好协助太孙,将此事给办好。

陈景恪说道:“还是刚才那句话,百万常备军对朝廷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果太孙真能绕过文官集团,让朝廷和百姓接触,那带来的影响可就太深远了。

徐达眉头微皱,说道:“等大明解决了边患,自会缩编军队。”

没想到退役制度竟然还有这好处,看来真的要重视起来了。

他们为什么要维持数量如此庞大的厢军呢?

将领就应该铁石心肠,士卒就是工具。

想通了这个道理,众人的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事实上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儿,

“只要我们能保证,正面战场有足够的老兵就可以了。”

莫非这个退役制度真的很重要?

一次无法说服,就再找机会说,像今天这样强硬还是第一次。

对他们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

“军队也是一样的,如果不能及时吸纳新人,也会变得死气沉沉。”

“要如何保持这百万大军的活力?”

接下来众人再次回顾了整个话题,从头梳理了新军制的要点。

“诸位,你们可知道一百六十万军队,对朝廷意味着什么吗?”

“只有宋朝常年维持一两百万的常备军。”

朱标开口说道:“先不要着急,大家也不是说反对制定退役制度,而是有些不明白你为何如此重视。”

“在退役制度下,如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也可以通过士兵,收集民间的信息。

“就因为他战斗力强,就要剥夺他过普通人的生活吗?”

而历史也已经证明,只有为国为民之人,才能获得最高评价。

“等这些人将来参军,稍加训练就可以上战场。”

陈景恪说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纠正一个不正确的观点。”

但他们也有疑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陈景恪深吸口气,说道:“历朝历代,国祚稳定之后,常备军都保持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之间。”

而且兵少了更容易走精兵路线,同时也是限制军队权力的一种方法。

帝国计划?这是什么东西?竟然要维持百万常备军。

徐达赞叹的道:“太孙聪慧,此真乃良法也。”

朝廷真的能负担的起吗?

“宋朝就在不久前,他们面临的情况大家应当都知道。”

“意味着朝廷不用花一分钱,多养活了五百万大军。”

随即就兴奋起来。

闻言,众人都震惊不已。

不论我们本心是怎么想的,不论应不应该把士兵当人看。

“我相信,没有人愿意被万民恐惧唾骂吧?”

毕竟不停地退役征募新兵,还要安排他们训练上战场等等,会很麻烦。

“不要求军队内部多么平等,但至少不能不把人当人看。”

不过这些事情就可以交给下面的人去做了,他们只要把握大方向就行。

“退役制度一旦实施,每年都会有大量老卒退伍。”

“虽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可作为统治者,如果我们不把人当人看,而是当做数字当做筹码,那将是天下最大的灾难。”

陈景恪却说道:“不,大明必须保证百万以上的常备军。”

“大明即将推行预备役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兵源素质。”

前面已经说过,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导致大量百姓失去土地变成流民。

其他人也纷纷称赞,倒不是尬吹,他们是真觉得这个方法好。

朱元璋自然知道他要说什么,就配合的问道:

徐达想要辩解,被他伸手阻止:“先听我说完。”

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景恪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

“士兵常年和军官待在一起,双方会形成很深的私人关系,很容易拉帮结派。”

这些退役老兵,平日里不用朝廷花一文钱,去了地方还能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