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想想的(1 / 2)

“先生,孤受教了,以后孤会多想想的。”

朱标向着高鸿生深深一礼。

高鸿生连忙将他拉住:

“好了,你可想到了此题的解法?”

“没有,请先生解惑。”

“好吧,那我问你,你把自己当做考官,你出了这么一道题。”

“你希望在你阅卷的时候看到什么答卷?”

高鸿生继续引导着朱标。

朱标微微思索:

“嗯,那肯定不能是脏杯子。”

“孤要是出题的话,孤希望是好的东西。”

“那就不能是脏杯子。”

“那是不是不和别人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

高鸿生微微点头:

“殿下果然聪慧。”

“真的吗?孤答对了。”

朱标高兴的快要跳了起来。

“好了,殿下,保持作为一个太子的庄重。”

高鸿生连忙制止。

朱标这才收敛了自己激动的情绪。

“‘污卮’一词源于晋朝傅咸所写的《污卮赋》,其大意是人要出淤泥而不染。”

高鸿生将这一词出现的地方告诉了朱标。

“原来是这里,看来孤还是读书读的少。”

朱标恍然大悟。

“先生果然还是厉害的。”

“这有什么厉害的,这些东西根本就不值一提。”

“再说了,这样的考题能选出什么优秀的人才?”

高鸿生满脸不屑的看着朱标。

朱标闻言一怔:

“先生,这是何意?”

“历朝历代都是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的,这难道也是错的?”

“没错,我没有说科举选拔是错的,我只是说通过八股选拔人才是个错误。”

在高鸿生看来,八股文就是个错误。

当然也不是说八股文完全没有优点。

八股文的格式要求比较严格。

就像把人关在一个划定好的笼子里,你还能指望能有什么好的东西出现。

懂得八股文的考生自然可以熟练的掌握这项技能。

而不懂的考生,只得在这个框架里瞎编乱造。

虽然看上去是行文工整,但是仔细一看却是狗屁不通。

不仅如此,此后的题目更是稀奇古怪。

考官们为了为难考生,往往会刻意的出些稀奇古怪的题目。

从论语中随便找出一句来,然后插头去尾,这样就成了一道考题。

更有甚者会把四书五经的一些东西混搭在一起,就这样成为一道题。

没有丝毫的逻辑性,只是单纯的难为人。

就这么出的题还指望着能有什么好的人才。

选出来的只不过是些读死书的书呆子罢了。

你要指望这些人能有什么大才,这不是痴人说梦嘛。

而寒门学子为了能够出人头地,不可避免的要在这个框架之中仔细思索技巧。

整个人就一直在这个框架之中,没有一丝自我的创新性。

思想都被禁锢了,又怎么能做好官呢。

因此,高鸿生一直以来都对八股取士极不认同。

而八股文起源于大明洪武年间。

此时的大明因为刚刚建国。

朱元璋为了朝局稳定,试图通过控制士子的思想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因此,八股取士因此而生。

而这一形式也一直持续下去。

到了后期,八股文越来越变态。

朱标很是惊讶:

“听师父的语气,是觉得八股取士有问题?”

“这不仅是有问题啊,这可是极大的问题。”

“诚然,陛下此举有利于此时的朝局稳定。”

“但是,此举的发展只会使得文人的思想禁锢在这一个小小的框架之中。”

“而寒门学子为了能够出人头地,只会更加刻苦的研究八股文。”

“我就想问问殿下,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你可以放心的交给他们相关的事务吗?”

高鸿生语气严肃的看着朱标。

朱标艰难的摇了摇头:

“但是,先生,这科举制度就没有一点优点吗?”

“优点,当然有。”

“你看,历朝历代有名的大臣哪个不是通过科举选出来的?”

“而科举制度也打通了寒门学子向上的路。”

“那些优秀的诗人,不也是由于科举的盛行才应运而生的吗?”

“只不过,我说的是八股取士这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