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章 进京(1 / 2)

其他的,属宋杨两家,还有书院裴先生送的礼物稍稍贵重些,有宋家老太太提前按照林四郎身形,找家里裁缝赶出来的衣袍,不论是做工还是布料,都是外头难有的好质量。

杨父听闻林家出了举子的消息,特地从京都寄了贺信,言辞间除了恭贺,少不了提两句不成器的儿子,殷切期盼林家四郎能给杨启铭做榜样。

裴先生作为从前林四郎的授业恩师,礼物自是与别不同。

他曾是两榜进士,与魏大人同朝为官,若是不是生来体弱多病,偏居一隅,受不住官场的诡谲云涌,才到**镇当了闲散山长,他本应也是朝堂上炙手可热的青年才俊。

来**镇的这些年,遇上林老太,娘胎里带来的症状治得七七八八,他却不想再入仕途,反倒是觉得如今闲云野鹤,教书育人的日子更有滋有味,比过往夙兴夜寐时刻警醒的那些年更有盼头。

他是不想再入官场,可林四郎却是不可多得的好儿郎,平步青云封侯拜相未为不可。

林四郎接过裴山长递过来的一方月石砚屏。

上头小版一石,中有月形。石色紫而月白,月中有树森森然,其文墨而枝叶老劲。

裴先生道“月光皎洁,日月同辉,知常则明,为人做官跟月亮一个道理,这方砚屏是当初我中举那年,恩师所赠,如今我已无再度振缨公朝的打算,赠与你也不算辱没了恩师当初对我的期盼。”

林四郎握着手中厚重的砚屏,感觉身上的压力和责任又重了一分。

三日流水宴,半个莲花村百姓都来凑热闹,各家大多是出一个当家人,最多再捎上家中某个小辈。

席面上没有那种拖家带口,一来就占据大半张圆桌的人家。

每家每户各表一份心意,送些蔬菜鸡蛋,拎只鸡鸭,总之没有空手来的。

祥云客栈这三日除了宴请宾客的几十桌酒菜外,连带着金掌柜的悦来饭馆,酒水一律半价,让全镇百姓跟着一起沾喜庆。

菜色也是荤素搭配,有鱼有肉,还有百姓们平日里不多见的粉桃凉瓜,可谓出手大方。

魏淼因公务在身,近日不在府衙,也稍人给林四郎带了祝贺信,让他动身去萧县参加“鹿鸣宴”时,再补上这顿席面。

所谓鹿鸣宴,是在文科乡试放榜之后,各地为新科举人们举行的宴会。

宴会一般由当地的官吏主持,除了邀请新科举子们参加外,本次考试的主考官也都会被邀请参加。

据说在宴会上要唱《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此宴才会被称作“鹿鸣宴”。

流水席结束后的第二日,林四郎便在林家老小的送行中,赶赴此次宴会。

同行的还有嚷嚷着去长见识的杨启铭,和笃定明年也能中举,此次权当熟悉流程的宋章。

小儿子一走,林老太心里的欢喜却没消散,那段时日每逢见到人,总能见到邻里乡亲或羡慕或嫉妒的目光。

而对于家中小辈来说,小叔此次的成功,为天赐和天瑞的求学之路,树立了榜样。

二人都不敢懈怠了,生怕一不留神,来年县试考童生落第,岂不是要被笑掉大牙。

天福还小,六岁出头的年纪,成日里除了玩和跟林老大拨算盘珠子,没什么兴趣,四叔的成功与他而言,除了每日伙食改善不少,并没有别的察觉。

天吉虽只比他大两岁,却也开始思考未来的道路,长大后是跟四叔一样走仕途武举,还是跟三叔一样从戎杀敌建功。

一大家子,各有各的心思,唯有祥云小朋友,在听了赵怀澈对京都繁华盛景的描述后,产生了强烈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冲动。

出身后一直待在一方小天地,空间里的药灵也多次提醒,古药的收录很久没见起色。

周遭能被她采集的药材已经大多进了名录,唯有拓展地图,才能找到更多的古药材。

就在此时,京都那边传来了书信。

信是亲自交到赵怀澈手上的,来自大乾最高统治者,赵括。

十分享受如今安稳自在生活的赵小公子,收到他爹催促回家的信件。

一是儿子在外晃荡时间太久,需要回京尽一尽身为皇子的职责,二是赵括被宫中礼教束缚,觉得日子无趣烦闷,想让儿子将许久没见的林家孙女带上京,好好逛一逛,排解下苦闷。

林家看到天子亲笔书信时,又惊又喜。

张氏和郑氏都是一脸困惑“怎么瞧官家的意思,好像从前认识咱家阿宝似的?”

林老大同样不解“是啊,官家怎么不召我上京,这辈子还没去过皇都,我也想见见世面。”

林老太早从孙女那儿知道,从前在家中留宿过一段时间,教授孙女开蒙的朝先生,就是当今圣上,也是赵小公子的父亲。

没向大伙儿提起,一是怕知道的人多,会有想借着这层关系谋私利的找上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