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2 / 3)

锦宁顿觉欣慰,看来只要有食客尝过,就没有不满意的,不错不错,开局很好!

因着这三波客人,锦宁再次重拾信心,她看了眼时间,两点二十分,再过四十分钟,就该打烊了。

她权衡一番后,继续拿了两根出来烤上,心里盘算着如果到收摊都没人买,她就自己吃,就当午饭了。

*

与小吃街一街之隔的小区里,一对老夫妻手牵着手出了大门。

老头对老伴说:“咱今天去盛兴路的小吃街逛逛吧,咱都在这里住好几年了,一次都没去过,总在外边闻香味,只知道是卖吃的,也不知道都卖些啥。”

老两口退休后,就被儿子接到自己家,一来方便儿子照顾老人,二来二老也能帮忙接送一下孩子。

俩人每天的行程就是早上买菜做饭,吃完饭睡个午觉,两三点出门去公园溜达一圈,锻炼身体,差不多时间了,就去接孙子放学,再回家做顿饭。

等儿子儿媳下班回家后,能吃上一口热乎饭,两辈人相处起来,也和谐温馨。

“小吃街都是年轻人去的地方,你瞎凑什么热闹啊,再说了,人多的地方容易发生碰撞踩踏,咱都一把老骨头了,就别去添乱啦,而且啊,小吃摊的食物卫生堪忧,吃坏了肚子,你这老身子骨受得了么?”

老太太最不爱凑热闹,平时逛街散步都是错峰出门,就怕自己磕着碰着。

老人一旦生病住院,被麻烦的都是子女,她可不想给上班的儿子儿媳添乱,老实待着,别让自己生病受伤就是对子女最大的爱了。

“这个时间段能有什么人啊,都在上班上学呢,就算有,那也是跟咱们一样的退休老人。”

老头晃悠着老伴的手臂,用讨好的语气蛊惑道:“咱去看看,赶赶时髦,好赖也就这一次,你就当了我个心愿,万一碰到晨晨爱吃的小零食什么的,咱买点接他放学去,怎么样?”

提起孙子,老太太立马就松口了,“咱可先说好啊,看看可以,如果卫生不达标,可不许吃,给孙子买就更要注重卫生了,别到时候垮着个脸,这不是那不是的发牢骚。”

“行行行,都依你,咱走吧。”

老头满心满眼都是看热闹,只要老伴松口,他当然不会忤逆她,只是到了那里,就由不得她管制了,咱又不是没零花钱,哼哼~

步行十五分钟,俩人到了小吃街。

第一眼的感官就是热闹,哪怕早过了饭点,这里的人流量也一点不少。

五颜六色的小吃摊,挂着各种字体的招牌,摊位上陈列着的食材种类繁多,蒸的煮的烫的涮的,烤的炸的热的冰的,各种各样的复合香味,以及烹饪时发出的声音,混杂着人声鼎沸的街道,热闹又喜庆。

老两口都是教师,一直在村镇生活,对他们而言最热闹的场景就数镇上赶集,和小吃街有关的景象多是从电视上看到过。

如今身临其境,才真正感受到,这种独属于繁华城市的烟火气。

俩人随着人群在摊位前走走停停,满眼都是新奇。

刀削面摊主用小刀片在光滑的面饼上刷刷移动,小小面皮精准的掉入沸腾的锅里,一分钟不到,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就出锅了。

放入早已配好底料的大碗里,舀上一勺红彤彤的辣油,点缀些翠绿葱花,面香裹着辣油和醋香,惹得人食指大动。

老头砸吧着嘴,面露惋惜,早知道中午就少吃点了。

专做铁板类食物的摊位前,两个摊主一左一右,男的正用铲子压着裹满调料的整只鱿鱼,滋啦作响的铁板刚挨上鱿鱼,就激发出浓郁的香味。

铲子每压一下鱿鱼,触须就会疯狂弹跳,带着肉眼可见的Q弹,想象它入嘴的口感,韧而不绵,脆中带着微弹。

火候差不多时,男人随手拿过挤压油壶,冲着高温铁板微微一挤,忽然窜出来的明火,是鱿鱼出锅前的最后一道工序。

包裹在鱿鱼外面的油脂瞬间被蒸发,而附着在鱿鱼外面的秘制香料却在这一把火里彻底升华,将味道拔至新高度。

“嚯!”老头惊喜又愕然的呼出一声,“跟耍杂技似的!”

老太太附和的点头:“小伙子真厉害。”

“吃么?”老头有些期待的问道。

老太太摇摇头,调料太重了,“再看看。”

俩人默契的看着另一边的铁板,女人正手握铲子,左右开弓的炒制着黄橙橙的蛋炒饭。

粒粒分明的米饭混合着松软金黄的煎蛋,佐以葱花,再用摊主超快的手速不断翻炒,每翻动一下,空气中的蛋香混和大米的香就更浓郁一分。

明火快炒为普通的蛋炒饭添了独特的锅气,那是家里没法做出的味道。

“香,真香!” 老头由衷赞叹着,“可惜我中午吃饱了,就想吃点解馋不撑肚子的。”

老伴瞥了眼铁板周围的油渍、料汁和佐料残渣,微微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