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强制征召(1 / 2)

王福荣有三个孩子,两位学烹调的儿子,其中一个分配到了别的地方。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长子被强制征召,有幸得到一位权势人物的青睐,一同赴 。

对外,他解释长子牺牲在了战场上。

在那个年代,养老更多的是对男性的依赖,尤其是对长子,而非女儿。

加上他有自己的几个学生,名声无需通过河雨柱去宣扬。

因此,对河雨柱希望孩子们避开传统行业、寻找新路的想法,他心底其实是认同的。

王福荣早年因喉疾声音漏风,常有呼噜声伴奏:“柱子,你已经决定好了吗?”

面对老师傅的提问,河雨柱目光坚定:“师父,我希望趁着年轻尝试一下。

如果可行,我们可以为我们家族开拓一条新路,也不用让二虎哥的孩子十多岁就辍学,随别人当学徒。”

提到孙子,王福荣深感同情。

他在四九城的儿子娶妻育子,那时,小小的孙子是他全部的疼爱。

但由于总是咳嗽,每当他要抱孙子时,都会先转过头去。

孙子两岁时,接到调动命令离开,儿媳也跟着走了,孙子自然跟着一同离开。

大女儿去了天津,大儿子出海航行,二儿子则去了其他地方。

没有这些学生帮忙,他们这对老夫妇在日常事务中,常常被家务活儿牵扯得精疲力尽。

王福荣沉默片刻,明白河大清明白自己同意河雨柱的提议。

他于是用脚轻轻地触碰了河雨柱一下,象征性地要他正式行拜师礼三次叩头谢恩。

这是学艺期间的传统大礼,即使平时也只是逢年过节时行三个头礼。

河大清考虑了一下说:“师弟,我想让我们家柱子认你们做干爹干妈。

刚好他也在这儿长大,你们对他很了解。”还没完全回过神的王福荣内心疑惑:难道我年轻时的荒唐事,竟然留下了女儿吗?这就导致河大清想要联姻了吗?

旁边的王师娘听了十分高兴,毕竟自家孩子总是最好的。

在他们那个时候,干亲可不是现代的随便形式,而是一项郑重的承诺,代表着对方要承担生病照顾老人直至终老的责任。

即使柱子死后的事可以免于承担责任,但他身体不适、住院疗养的日常照应上,还是亲生孩子更加可靠。

毕竟徒弟家有家庭和责任,不可能时刻照顾得如此周到。

当河福荣答应后,河雨柱连连叩首,直到额头通红,王师娘连忙拉起他,轻轻揉他的脑袋以示关爱,这也鲜明地展现了徒弟与亲生儿子间的差别。

至于此事的盛大操办,邀请亲友做见证那是后话。

事实上,河雨柱对于父亲未经他同意便做此决定并不满意。

他认可师父夫妇的待他不差,但在后世结为干亲被认为是不太好的事!一般人谁会乐意多出一个父亲呢?河雨柱又没兴趣混娱乐圈。

回家路上,河大清察觉到儿子的情绪。

甩了河雨柱后脑一巴掌:“傻小子,生气啦?”

“不是,这种大事,你应该和我商议一下才对。”河雨柱反驳道。

听到这话,河大清停住脚步,拿出一根烟点燃,深吸一口,然后道:“孩子,每件事都有退路。

你在学厨的这几年要是突离职守,让人怀疑你有不可告人的原因,你师父会担心。

这样,你在厨师这个圈子名声就不妙了。

结成干亲,就是为了增加你的社会联系,日后若混不下去,你的师兄弟也会念你师父情分给你一份生计。”

父子间的确相似,他们都非常明白其中的现实考量,如果不是为了其他特殊情况,他们的判断都是清晰的。

回到家中,二人洗漱过后,默默无语度过了这一晚。

生意人常言”和气生财”,娄半城一直信奉这个理念。

对于手下的待遇问题,他的确处理得很好。

当他得知河大清打算让儿子河雨柱学驾驶时,不仅没过多惊讶厨子的儿子为河学习这项技能,而是大方地给出了学徒名额。

当时的学车首先是在工厂里跟资深师傅学起,经过一段时间后,师傅认为有能力才会推荐考试。

之后凭借单位开具的证明,考生参加严格考试,据说难度不小,甚至连标点符号的细微错误都可能导致不合格!

对于那些像写网络小说的人们乱打标点的情况来说,显然不是轻易能得到驾驶证的。

而且学车不只是掌握摇控钥匙启车和驾驶技术,还需要学习车辆修理的基本功。

那时候带徒弟的老师傅,不是严厉斥责就是毒打,对徒弟的期望远超过许多行业。

因为那个年代的司机一旦出事故,几乎都会非死即伤。

这就使得荣耀总是伴随著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