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汤家异动(1 / 2)

京师之中,波谲云诡。

李东阳在房间里面剧烈咳嗽,继子李兆蕃匆匆取来了汤药。

“父亲,喝了汤药就休息吧!”

“您的病情愈发严重了,不能再如此劳心劳力了啊!”

李兆蕃先前因为主持湖广会馆,莫名被打入了诏狱之中。

而后因为朱厚照的不理朝政,刘瑾趁机窃取大权,投桃报李顺手把李兆蕃等湖广乡党从诏狱里面捞了出来。

毕竟他们也没有什么罪名,不过就是被扣上了一个莫须有虚假的罪名罢了。

这一点,牟斌同样清楚,按照这位缇帅的处事原则,放了也就放了吧。

李东阳摆了摆手,端起汤药一饮而尽,随后倚靠在软榻上面。

“儿呐,眼下局势不明,为父如何睡得着啊?”

“就在今日,那刘瑾再次被陛下投入了诏狱,无异于是在敲山震虎啊!”

陛下难道不知道刘瑾与他李东阳勾结吗?

当然知道!

肯定知道!

既然如此,那这刘瑾突然间下狱,就足以让人惊恐了。

李兆蕃闻言叹了口气,犹豫片刻之后,还是大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父亲,您是文坛领袖,怎可与那刘瑾这等祸国乱政的阉人纠缠在一起呢?”

莫说士绅与宦官天然对立,这刘瑾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早就恶名昭著、臭名昭著了。

李东阳可是正儿八经的文坛领袖,竟然为了重新执掌权力,不惜与这刘瑾勾结在一起,饶是李兆蕃都觉得不齿!

听到这话,李东阳抬头扫了这个继子一眼,随后自嘲地笑了笑。

“若非勾结刘瑾,为父如何能坐上这内阁首辅的位置?”

“勾结阉竖非君子所为啊!”李兆蕃再次出言相劝。

李东阳却是不耐烦地摆了摆手,不想跟这个继子争论此事。

“这古往今来,阉竖为何能够长盛不衰?历朝历代都会出现那么一两个执掌大权祸国乱政之人?”

“李唐有之,前宋有之,我大明有之,两汉更是多如牛毛!”

“还不是因为阉竖侍奉御前,他们就是天子的家奴!”

“比起家奴,我们终究是外臣,所以不得天子信任!”

宦官阉人是自己的家奴,而朝臣廷臣都是些外人罢了,试问哪位帝王不会相信自己人,而是去相信一些外人呢?

这就是宦官阉人能够长盛不衰的真正原因了!

事实上,太祖朱元璋就是一个不相信宦官阉人的帝王,甚至他吸取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为了防止大明王朝也出现外戚阉**国乱政的事情,还曾下过铁律,铸造铁牌,悬置宫门,后宫不得干政,内臣不得干予政事,犯者斩!

前者一直都执行得很好,但是后者到了永乐年间就出现了变化。

永乐皇帝靠着谋朝篡位即位称帝,而在他靖难的时候,出现了不少功勋卓著的宦官阉人,比如那骁勇善战的王狗儿,再比如那足智多谋的郑和。

是以永乐年间,宦官阉人的地位大幅度提高,出将入相统帅军队,太祖高皇帝的禁令形同虚设。

这之后的宣德皇帝,更是在宫廷里面成立了内书堂,让翰林官专授小内使读书,实际上,由于皇帝对于宦官的任使日多,永乐时期就已经开始对小宦官进行培养和训练,只不过并未正式化和制度化,直到这宣德年间,皇帝将此制度化,对幼年宦官的培养,目的就是为皇储准备能处理文字的秘书人才。

而且也正是宣德年间,出现了内阁的票拟和司礼监的批红之权。

批阅奏章,本是皇帝天子处理国政的主要途径,永乐、洪熙二朝,一些涉及秘密的章奏,外臣一般不能得知,章奏的批改都出自皇帝一人之手,未尝委托于他人。

宣德皇帝因为怠政,始令内阁杨士奇等人参与批阅章奏,中外章奏允许阁臣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最后由皇帝亲自御批,这就是“票拟”。

有了阁臣票拟还不够,宣德皇帝还是觉得累,于是乎经过内书堂训练,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就应运而生了,他们负责代为批红,代皇帝批阅奏章,这就是司礼监的“批红”。

宣德皇帝通过分割出帝王权柄,给了内阁部分决策权代为票拟,又给了司礼监部分决策权代为批红,大幅度降低了他这个皇帝陛下的政务工作,于是乎每日章奏文书,他这个皇帝只需要御笔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拟的字样,用朱笔楷书进行批阅。

太监宦官,都是自己的家奴嘛,自己人帮助自己代为批阅奏章,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而这恰恰就给了宦官阉人窃取大权祸国乱政的机会!

事实上,李东阳还在希冀着,能够助那刘瑾进入司礼监乃至执掌司礼监!

到时候刘瑾执掌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