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北大荒那些年( 一百零九)(1 / 2)

确实成了。

在十一这个全国欢庆的日子,独立团宣布了两件好消息。

第一件是大家都知道的,粮食大丰收。

新培植的雁窝岛三号水稻,平均亩产突破一千五百斤。抗寒抗病抗倒的大豆品种——郑株二号,平均亩产突破400斤。

粮食丰收意味着今年分到手的粮食也多。什么叫幸福?这年月,能吃饱肚子那就叫幸福,从上到下男女老少就没有不高兴的。

第二件,岛上要建立一个机械厂,挂在军工厂470名下,属于分厂。

这可是大事,在这个以工人为荣的时代,别说团里的人沸腾了,周围村镇的人也都开始各种找门路。

厂子还没动工呢,王恺和县委的人急匆匆地来了独立团,开玩笑的说他们不地道,这样的好事只顾着吃独食。

话是玩笑的语气,态度却有些暧昧,反正就一个意思,岛上建厂浪费耕地,机械厂就该建到更合适的地方去,什么是更合适的地方?他们再商量。

就是这么无赖的态度,明显想摘桃子。

宋今寒也不驳他们的面子,想要机械厂?没问题,把改.造.学院一并迁过去。

不愿意?那就没办法了。

人家军工厂为啥要挂个分厂?说是分厂,其实是发动机研发中心,看上的是那些人正在研发的新型发动机,但他们身份又太过敏感,知道他们的脑子是宝贝,又不好明着把人弄走。

这才拐着弯建了分厂,顺便搞民生副业,缓解470的财政压力,自给自足嘛,不给国家添麻烦。

县委的人不想担风险,怕被那些人牵连,又想要摘桃子,那不是异想天开嘛。

等那些人走了,王恺又趁着夜色回来了,嗤笑那些人吃相难看,两人在书房嘀嘀咕咕很久,最后留下一串钥匙,“一个小院子,革.委会没收的房产,一家子都在运动中没了。”

也就是说没有后患。

俩孩子上高中了,得去县城上。

开学时,兄妹俩还兴致高昂地非要住校,结果只住了三天,就都受不住了,十几人得大通铺,脚臭汗臭,再混合各种咸菜味,宿舍里又闷又热,那味道呀,真叫一个酸爽。

陈丹丹和许红英都说,“家里有空房间,让孩子尽管来住。”

上学是方便了,可吃的不顺口啊,才一个月,俩孩子都瘦了。

别说云汀兰心疼,就是徐建民都说,给孩子租套房,让你姨去照顾他们。

宋今寒就让王恺帮着找房子。

房子有些破旧,说是破旧还不如被打砸的严重,门窗要重新安装,家具也得置办。

院内的土有被翻过的痕迹,显然有人把这院子当菜园了。

这小院是这条街最靠里的一户,云汀兰打量着院墙,是得加高,她又在厕所那里看到一个洞,人应该是从这里钻进来的,得给堵上。

院子还有一棵石榴树,有些枝杈伸到院外,树上的石榴早就被摘光。

云汀兰找人把小院收拾好,凌溪带着俩孩子住进去时,机修厂已经挂牌,宋今寒又多了一个厂长的职务。

毕竟三方调度都是宋今寒做维系,撇开谁也撇不开他,改.造.学院的那些人也只信任宋今寒,换个人玩不转。再说了发动机最核心的资料在他手里攥着呢。

框架搭起来,人员就不是事,直接从470抽调,若是去其他地方,大家可能还不乐意,可一听说分厂在隔壁县的独立团,没有不乐意的。

说是隔壁县,坐船一个小时就能到,关键是那里不缺粮食,三年饥荒,几年前的洪灾,去年的干旱,处处缺粮,唯独人家独立团年年丰收。

人家研究的高产水稻大豆,那是被人.民.日.报报道过,领.导.人还给了批语,大力表彰过他们。

所以啊,大家都想去,离家又不远抬脚就能回来。到了分厂却能升一级,工资补助都跟着涨,郑厂长还承诺,会建职工楼,凡是跟着去的人都能分到房。

宋今寒敢承诺自然是有底气的,470的旧设备一到,和饮料厂合作的事宜就提上了日程。

三方合作的BGC雪糕出现了。

BGC=兵.工.厂=冰棍厂

缩写都一样,技术也一脉相承。

熊厂长乐得拍手大笑,“这就是缘分嘛!”尝着成品,他满意的点头。

作为国内首个军.工.级雪糕,别的冰棍厂分离奶油用打蛋器,他们直接上离心机。

最高每分钟十几万的转速,打出的奶油口感绵密醇厚,效率高,产量大,价格实惠好吃还不贵。

岛上生产,饮料厂铺货,几乎是一夜之间,大街小巷都能看到BGC的身影,需要的包装纸,还带动了县里造纸厂的业绩。

原本对此事有些排斥的470职工,看着工资和福利,什么心酸无奈,见鬼的去吧,过日子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