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鏖战河东(二)(1 / 2)

荆州,襄阳。

桓温虽然不曾北上,但却时刻关注着河东的局势。

此刻他正在襄阳的一间尼姑庵里快活,怀中搂着一名面容娇媚,比他五个儿子的年纪还要小上许多的女尼,满面春风的与郗超笑道:

“北方来信,熙儿已经渡河,而苻坚、慕容儁也悉数抵达河东,景兴,大戏就要开场了。”

桓温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这场即将爆发在河东的大战。

对于桓温来说,桓熙得胜,固然可喜,一旦失败,也无甚可惜。

毕竟桓家的实力摆在这里,经得起失败,而关西易守难攻的地形,也注定苻坚、慕容儁不可能长驱直入。

尤其是慕容儁,他若入关,粮道就在苻坚的眼皮子底下,一旦苻坚断了他的粮道,燕军全都得葬送在关西。

郗超似乎也是在瞧热闹:

“只恨身处襄阳,不能第一时间知晓战场上的种种。”

桓温抽出一只搂着娇媚女尼的手,摆手道:

“我已经告诉过朗子(桓豁),无论战局如何变化,都得以六百里加急相告。”

桓温说着,又感慨道:

“熙儿在前线奋战,我却在后方安于享乐,唉!老了呀!没有了当年的壮志!”

事实上,桓温与桓熙的志向并不同,桓熙想要一统天下,至于什么时候当皇帝,他并不是很在意,桓熙还很年轻,他等得起。

而桓温固然也有这样的雄心,但他对北伐的热情远没有皇位那么高。

毕竟桓温已经不年轻了,不知道往后还有多少日子,自然热衷于要过一把皇帝的瘾。

因此,桓温对于北伐,慎之又慎,他北伐,不是为了讨虞灭燕,而是将胜仗作为自己迈向皇位的阶梯。

但如今燕国的势力正是鼎盛的时候,离开了舰船的保护,楚**队并非他们的对手。

北人善陆战,南人善水战,各有侧重罢了。

就如同桓熙一贯瞧不上桓温的骑兵,反倒认为楚国的步卒才能被视作精锐。

当然,桓温并不急于出兵继续北伐,最主要还是因为财政问题。

北伐的支出,不是一笔小数目,当初一场洛阳争夺战,就已经耗掉了楚国过去七年的积累,桓温必须做足了准备,才能出兵。

否则,一旦因粮草不济败下阵来,反倒有损自己的威望。

桓熙也是这么劝说的他。

原时空中,桓温三次北伐,不管是伐秦,还是伐燕,都是因为粮尽而退兵,被敌军追击,遭遇惨败。

尤其是第三次,桓温领军五万征讨前燕,在与慕容垂僵持到军粮耗尽之后,桓温烧船而退,慕容垂亲领八千骑兵追击,与桓温战于襄邑,晋军死伤三万人。

桓熙宁愿桓温安安分分的在荆州积蓄力量,也不愿意他仓促出兵,就因为准备不足,而葬送了楚国的精锐。

要知道,北方多骑兵,最擅长打这种追击战,偏偏桓温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去保护步卒后撤。

敌国的骑兵便可放心的骚扰他们,拖慢桓温的速度,直至楚军粮食彻底告罄,军中生乱,再一拥而上,绞杀楚军。

如今桓温感慨自己年华老去,不复当年,郗超劝慰道: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楚公今日蛰伏,看似享乐,实则在积蓄实力,待足兵足食之日,楚公北伐,豪雄胆寒,天下侧目!”

桓温闻言大喜:

“好!景兴说得好!当浮一大白!”

说罢,便与郗超举杯对饮。

当天,桓温并没有在尼庵留宿,袁真为他献上三名美貌女子,桓温的新鲜劲还没过去,反倒是乐氏那里,桓温已经去得少了。

如此喜新厌旧,这么多年守着司马兴男一人,也着实委屈了他。

即使司马兴男不在襄阳,桓温来到安置三女的别院时,也是遮遮掩掩的,他很清楚,司马兴男在襄阳有眼线,但桓温不敢去深究。

无论能不能揪出来,单是让司马兴男知道了自己在查她的眼线,桓温也讨不着好。

尽管桓温小心翼翼,殊不知,桓熙早就通过郗超知晓了此事,并将此事透露给了司马兴男。

雍州,长安,未央宫。

司马兴男正与阮容在清凉殿里说着话,如今阮容隔三差五就会入宫看望谢道韫。

话题突然就转到了桓温的身上,阮容羡慕地说道:

“熙儿当年迎娶令姜,曾说过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

“依我看,楚公对待公主,那是真正做到了一往而深。”

天下间,没有妇人不羡慕司马兴男。

丈夫从一而终,至少表面上从一而终,没有迎娶侧室进门。

儿子又在不断的为她争光,在江南与关西,无论是谁见了司马兴男,都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