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打起了小算盘(1 / 2)

至于以后怎么相融,暂时还顾及不到,这都是随时可以调整的。

庄子的稳定离不开韩庄头,伤兵这边的安抚也离不开周管事。至于后面谁能挑大梁,那就看各自的本事了。翁晓晓不急着现在就做调整。

周正领着伤兵,呼啦啦走了大半人,直奔荒地而去。

不用他操心,韩平巴不得少管事呢。

韩平在前头引路,把翁晓晓等人领进了一座不小的四合院,正是原东家的住处,虽然很少来,但是一应家具半点不缺。

不是不想贪下这处院子,韩平只是不敢,明晃晃的东西在那里摆着,他吞不下去。

他们在谈正事,郑榕便领着她身边的嬷嬷跟春霞去收拾屋子了。

在正堂分宾主落座后,翁晓晓把小洋叫了过来,介绍给大家。

“他是小洋,海洋的洋,做庄子的账房。”

韩平见翁晓晓身旁再无他人,便明白了新东家的打算,只安插一个自己的账房,不影响他管事,这东家已算是很厚道了。

小洋上前跟韩平及两位管事见礼。

“他人虽小,但是有管账的经验,你们不许欺他年幼。”翁晓晓沉声说道。

就冲着那些个护卫,韩平也不敢作妖,起身回话,“不敢,在下定当好好配合。”。

翁晓晓不置可否,请他们都坐下,“具体事务我不会多管,该怎么种田,你们照旧就是。只是茶山跟鱼塘,平时是谁在管理?出产可还好?”

韩平身边的管事回答道,“回东家,茶山跟鱼塘都没什么产出。袁东家不怎么过问庄务,不投入,茶的品质上不去,自然卖不出好价钱,这两年都没再管理。鱼塘更是需要专人打理才行。”

“庄子上有懂行的人吗?”

“有,老王头一家,原来就是专门侍弄茶山的,只是后面干得实在没意思,就改去种田了。”

“我明白了。以后哪处都不会闲置起来,人才更是要充分利用。当然这都是后话,咱们一步步来。”

自己种茶炒茶,经大运河运到京城,再由商队贩卖到漠北,没有中间商,利润必定丰厚。想多赚钱,前提是把品质提升了,翁晓晓计划等空了再好好做打算。

“当务之急,我们先把田亩册子核对一下。”

这个庄子上有六十多户人家,当面核实,花费的时间太长,只能先对账。

中午简单吃了点东西,几个人就又忙了起来,直到傍晚才核对清楚,起码账目上是清楚了。这叫账账核对。

后面有时间还需要账实核对,也就是拿着账目跟实际的数量核对。这个任务,翁晓晓交给了小洋,毕竟不是一两日就能核对完的。

吃过晚饭,翁晓晓便让韩平等人回去歇着了。还打发顺遂跟了上去,她必须看清楚韩平背地里究竟是人是鬼,这是直接盯梢。

小问题可以容下,若是个黑心的,现在就得换了,不留烂疮。

翁晓晓还有后手,已经让凤姑提前到了这附近打探消息。夜深人静之后,凤姑才溜了进来,吃过一大碗面条填饱了肚子后,才说起了这两日的见闻。

扬州的富庶,全国闻名,但那也只是少数商户豪富,多数的底层百姓过得跟别处差不多,没有家底,更经不起半点天灾**。

江南水乡,享了水运的便利,但水患也几乎年年都有,只是或大或小的问题。

“这个庄头就是混日子养老的,没什么作为。既没有欺凌乡民,却也没有做过什么好事儿。无为之人,在百姓中的口碑还算不错。”

这人可不符合翁晓晓对庄头的要求,但是刚接手庄务,无缘无故就换人,难以服众。周正也还不能接手这一摊子事情。

只能徐徐图之。

“别急,再千头万绪也要一件件去办。”

翁晓晓也就吃饭的时候休息了一会儿,郑榕总觉得这孩子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不过,在其位就得谋其政,人一旦到了那个位子上,很多事儿就由不得你了。

知道这是未来婆婆心疼她呢,翁晓晓开心地笑了笑,不但能接受她跟外男一起做事,还愿意体谅她,真是捡到宝了,就算以后杨朔有点什么小问题,看在婆婆的面上,她都能选择原谅。

挽着郑榕的手臂,婆媳两个在村外走了走,就当消食了。

......

已经处理过两个庄子的事务,翁晓晓不能说得心应手,但也不至于抓瞎,尤其现在自己的人手充足,不会在这上面捉襟见肘。

韩庄头那边主抓良田,把茶山、水塘分给了周正管理。

在韩平看来,那两处就是个包袱,他巴不得甩出去呢,这样划分,他求之不得,半点意见也没有。

周正这边也有心理准备,他的手下,大多不适合做太卖力气的农活,这样分工,两厢便宜。也不存在,他一来就有夺权的嫌疑,让东家难做。

别处都在农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