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洪武六年!(1 / 4)

洪武六年,风雨飘摇。暴乱不断,士绅勾结。风有些腥,雨也带着红。

改革没有不流血的。土地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洪武六年的叛乱远比史料记载的多上许多。

老朱施恩的效果未有奇效。士族不是笨蛋。连续科举,增加俸禄。对他们来说,只是蝇头小利。土地才是最根本,最直接的利益。土地变法就是在掘他们的根。

因此,各地叛乱不断。百姓愚昧,很容易被裹挟。啸聚山林。画地而治。明面上的大明朝,山河破碎,颇有亡国之象。

幸而老朱是一个坚韧的帝王。认定的事,就必定会全力推行。不会对任何势力妥协。有些执拗,好在土地归公是一件好事。若非如此。老朱妥妥的暴君一个。

各地的叛乱并未动摇老朱的心志,老朱的态度就是一个字,杀!

造反,老朱才是专业户!各地的叛乱在老朱眼里,如同小流氓闹事一般。不成气候。预料之中。耍流氓,谁能耍过皇帝呢?还是一位开国皇帝,手握重兵的大流氓。

倒是朱标,有些难受了。知道老朱做法是对的。又想劝老朱平和一些。有些纠结。不过也没给老朱添乱,只是更卖力的干起了宣传工作。

朱标虽是仁慈,但也不傻!毕竟还顶了一个腹黑的名头。

若是上位历练一番。想必不会差太宗皇帝的。朱标也是有些人格魅力的。洪武四大案,他插手了三个。

有菩萨心肠,也有怒目手段,只是眼下还未坐上那个位置。人性的光辉还在。若是坐上那个位置。许多事情也就身不由己了。毕竟屁股决定脑袋嘛

老朱虽是看不上流氓闹事,蚁多咬死象的道理还是知道的。嘴上说着不在乎,装出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给大家足够的信心。

私底下却是埋在了谨身殿,一遍一遍的翻看各地的奏折。锦衣卫的简报更是直入寝宫。

明初的地盘还没达到顶峰。辽东也只有少许地盘。大多还在女真手里。青海宁夏一带也未收复。傅友德,蓝玉也是在洪武十四年才领兵进云南的。

在镇江与明己谈论全国推行的时候。明己不通政事,不过思维却没如现世之人一般被禁锢。活跃了一些。

全国推行受制于交通不便,通讯不利。唯一的办法就是,分区实施。把大明划分几个区域,同步实施。老朱负责管理好主要负责人就行。只是容易出现国中之国的风险。

冷兵器时代,北伐成功的人。总是有些魄力的!老朱也不缺再取一次天下的魄力!

为了新政,老朱也是做足了准备。先是关了国门。陈兵国境,外御敌患,内慑宵小。

国内更是增设大型屯兵卫。东山,大同聚集直隶卫所。负责弹压山东山西,河南河北。

西安,汉中部署西南卫,威慑川贵陕。湖广地区由直隶卫所换防部队驻守。江浙一带则是水师辖制。金山卫驻防。

江南之地,京师直管。新任吏部尚书吴琳领政。老朱原本是想让明己监察的。奈何明己睡着了。只能自己亲自督察了。

边防大军,各地府兵皆是老朱亲信统领。既能互相钳制又能扫灭不臣。明初百万大军就是老朱新政的底气!

老朱不怕乱,大明乱成一锅粥也没关系。大不了洗洗锅就行。先破坏再治理也许更容易。

各地府兵就能弹压叛乱,扫灭不臣。开国不久。大家都是见过血的兵。比起边军差了些。而叛乱的杂牌军与北元相比更是乌合之众。投降慢了就成了别人的军功了。家产也会充公。

正是有了这些准备。北元犯病,大明才有余力医治。沐英更是找到了病根。突袭和林。来了一记猛药。徐达也是一扫岭北之耻。王保保再次被蓝玉追着揍。只是这次没有余力埋伏一波了。只能向漠北逃离

洪武六年,大明虽是飘摇。经历风雨,才能茁壮成长不是。唯一有些遗憾的是老朱杀的人有些多了。

阴差阳错之下。方孝孺的老爹方克勤被老朱提前带走了。方克勤任职山东济宁知府。他的老乡郑元担任湖广按察使。

二人异地本无牵连。郑元在办公期间,为了方便采用了白纸骑缝印。巡查各地,每天都得给老朱汇报。交通信息不便。

身居高位,自然引起了士族注意。许多门路走到他的面前。郑元虽是拒绝了。可身上备有白纸官印。锦衣卫密奏老朱。

新政时期,老朱也是很敏感的。朝堂下去的巡查大员被收买。老朱是不可能容忍的。

空印成了铁证。通讯不便。查证也得非些时日。老朱盛怒之下,可不会让他逍遥自在。锦衣卫直接拿人。就地正法。

方克勤深知老乡的为人。两人皆是血气方刚的读书人。志趣相投。他可不信郑士元会贪腐。上书老朱,老朱回应他的也是一把刀子。

至此两个正直的读书人陨落。不明真相的老朱,为了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牵连了大批官员。同时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监察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