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民生大于天(1 / 2)

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这并不是一句空话。

至少赵骏觉得不是。

有些人或许会觉得假大空,觉得这只是喊喊口号,与我一个月三千块有什么关系?

但要考虑的是,你月薪三千,那是因为你的能力只能如此,不代表国家没有在为百姓谋福祉,为全体国民做保障而努力。

因为不管是从理想主义出发,还是从现实主义出发,都必须如此。

首先是理想主义。

赵骏怀揣理想,那势必就要为百姓考虑。

让所有大宋百姓,都能吃得饱饭,穿的起衣,口袋里有钱,过上理想幸福的日子,才能实现他心中的抱负。

其次从现实角度出发,那就更好理解。

正如那句话所说,所有国家掌权者的第一忧虑,都是政权安全。

你国家的老百姓吃不饱饭,穿不起衣,口袋里也没有钱,过着牛马般的地狱生活。

他们要造反掀翻了你的政权怎么办?

所以不管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还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赵骏都必须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如今大宋的发展已经走上正轨,但这个过程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因而赵骏需要时时刻刻前往民间,去找一找问题在哪里。

大宋庆历八年十一月,年底到来,全国各地依旧是一片热火朝天。

到处都在修路,搞基础建设。

随着价值一贯的银元以及价值五贯、十贯、二十贯的绵钞上市,国内经济就更加繁荣。

汴梁城区商业街,大家出门交易买卖,就再也不需要用一个大包袱,甚至干脆用马车装大箱子,带着重达几十斤的铜钱去交易。

毕竟一贯钱有三四公斤重,你带二十贯钱出门跟别人做买卖,就相当于扛着六七十公斤的东西,属实过于锻炼身体。

而开封作为大宋中枢城市,又是交通最发达的城市,天南地北的商品都会聚集于此,衍生出了庞大商业。

人口流动越来越多,开封府对于外来人口进行登记,已经确定如今汴梁人口超过了三百余万。

虽然跟后世北上广深动辄两千万人口不能比,但要知道这可是在千年前的大宋,全世界百万人口的城市都屈指可数的时代。

同时期也就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以及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才能达到这种级别。

反观开封则超越百万量级,是巴格达与君士坦丁堡的三倍!

十一月二十六日,临近腊月,汴梁不仅没有萧条,反倒愈加繁忙,大街小巷,到处都挂上了灯笼,喜庆的色彩浓重。

傍晚时分,赵骏和范仲淹一起下班回家。

平时回家赵骏出了西华门就到了,而范仲淹则出西华门还得走顺着启圣院大街往北去梁门里大街,再往西去出梁门到外城去。

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家出了西华门,赵骏徒步回自己家里,范仲淹则坐轿子,在护卫们的保护下与他分别。

但今日两个人却脱下了代表尊贵的紫色袍服,穿上了两身常服,漫步在城西街头。

此时他们从西华门出来之后,直接就到了启圣院大街。

原本要走到这里,需要从西华门出来后,顺着西华门大街,路过西角楼大街才行。

可如今西角楼大街已经被纳入到了皇宫的范畴,皇宫外就是南北竖着的启圣院街道,宫墙已经修建好,钢筋水泥构造,上面还有琉璃瓦。

一群群士兵沿着皇城根巡逻,见到赵骏和范仲淹出来,看到他们没有穿官服走出宫门,出于职责正想上去盘问。

结果从他们身后又走出来数十名穿着常服的人,为首的把宫牌亮了亮,士兵就离开了。

“你有妻儿,我也有妻儿,散值后不回家,非拉着我逛街。”

范仲淹摇头晃脑道:“你真是闲得没事。”

“怎么能叫闲得没事呢?”

赵骏笑了笑道:“这叫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老范不是我说你,该出去多走动走动了。”

“这不是在陪伱走吗?”

范仲淹向远处摆了摆手,示意在门口接他的车夫回去。

宰相们的车夫要等一天,平时也很难离开太远的地方,随时盯着,防止他们临时出宫有事,也很辛苦。

赵骏与他肩并肩,身边的护卫们换上常服之后,迅速融入人群里,若有若无地贴着他们走。

他们抬起头看向西华门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