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 树苗正在茁壮成长(2 / 4)

唯独武将涉及到大宋重文抑武的立国国策,各方面的地位都暂时还没有进行提升。

不是赵骏不想,而是不能。

如果这样做的话,必然会引起全体文官反对,阻力可以说是相当大。

当初老范和赵骏能够把庆历新政推行下去,是靠着拉一派打一派,分化文官集团。

比如利用大量闲散的中下级官员,给予他们实际职位,从而换取大量中下级官员支持,通过了很多如改革官制、考成法、摊丁入亩等新政。

而若是想提高武将地位的话,那原本那些支持赵骏的官员,恐怕全都要转换阵营,连政制院那些宰相也都不会同意。

因此赵骏暂时就没有动武将的制度,想着等以后顺势划定军区,改革军衔制度,把武职和官职彻底区分开来,文武变成两个系统,再完善晋升流程也不迟。

甚至到时候还可以进行大授衔,将来再算他们的功勋足矣。

几条手令送出去,然后就是政制院以大宋国家的名义,对日本那边进行谴责,这样就完成了明暗两条对策。

明面上对日本谴责加武力威胁,暗地里则挑动日本内部矛盾,分化他们的力量。

双管齐下,拿捏个小日子应该还是没什么问题。

四月十日,在昨天确定了对日方针,并且实施下去之后,赵骏就没有再在这方面关注,而是投入到了另外一项事情上——黄河治理。

一大早赵骏就没有去上朝,甚至连政制院都没有去,而是穿戴好整齐,准备出门。

“夫君,路途遥远,还是要早去早回。”

曹苗芯帮赵骏整理了一下衣服,送到门口嘱托着,身边还站着赵昙和一个小丫头。

赵昙出生于庆历二年八月,如今快七岁了,目前在汴梁小学读一年级。

小丫头是赵骏的女儿,叫赵清韵,与隋国长公主赵清晗,邓国公主赵清安同一个辈分,今年四岁,被赐爵长兴县主。

“爹爹,早去早回。”

赵清韵奶声奶气地道。

“好。”

赵骏笑着摸了摸女儿的头,又看向赵昙道:“儿子,在家中好好读书,不可惹事生非,在学堂听老师的话,知道吗?”

“是,父亲。”

赵昙连忙拱手说道,像个小大人似的。

赵骏点点头。

说实话,对于家人他是有亏欠的。

因为常年处理公务,陪伴在家人身边的时间非常少,子女教育都要曹苗芯来操心。

好在曹苗芯并非普通家庭女儿,而是将门曹氏,家教森严,对于子女都没有溺爱,一旦赵昙调皮,就有棍棒伺候。

虽说棍棒教育太粗鲁了些,可有的时候“棍棒底下出孝子”也并非没有道理。

很多人在教育上过于宠爱子女,养成子女无法无天的性格,甚至让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反而最终是害了子女。

棍棒教育下,让子女从小就意识到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从而给予他们规范,树立良好的品德。

“好了,这次我可能要去好几个月的时间,家里就托付给你了。”

赵骏笑了笑,随后转身离去。

从屋里出来,门口就已经有大队护卫和马车在等着他了。

负责水利的工部侍郎朱巽以及水利专家都水监丞刘彝上前拱手说道:“知院。”

“嗯,走吧。”

赵骏点点头。

整个黄河水利工程总负责是政制院同知兼任工部尚书的贾昌朝。

但贾昌朝作为宰相当然不可能天天在黄河,他只是做了堵、疏的计划,以及加入了赵骏提出来的束水冲沙的策略。

下面的实际负责人则是工部侍郎和负责水利专家设计师。

此番赵骏要巡视整个黄河上下游。

因为历史上出现三易回河的事情,赵祯和政制院都非常重视,从景佑年开始,就对黄河治理做出了各种治理方针。

包括在关中上游地区种树,在洛阳等中游地区挖水渠分流,在下游地区堵河口、冲泥沙、疏旧道、通运河等等。

这些年光为了黄河的投入就花费了超过千万贯,调动了接近百万人力。

如今十二年过去,终于到了历史上黄河第一次改道的时候,自然要看看如今黄河治理的成效。

因此赵骏就作为代表出巡,视察黄河沿线,看看现在的黄河是什么样子。

赵骏上了马车,马车用的是橡胶轮胎,再加上钢筋弹簧避震器,在街面上独树一帜。

现在汴梁的发展有点奇怪。

五六层的高楼大厦已经出现,但因为还没有修水电站,而没有电灯。

蒸汽机已经出现,但因为缺少橡胶而没有汽车和自行车。

电力已经出现,但因为一些技术还没有攻克,而没有电报之类的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