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 树苗正在茁壮成长(3 / 4)

发信装置。

整体情况有点像清末民初,处于封建社会转成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

橡胶于庆历六年从海外运回来,橡胶树已经在海南、广西、广东等地种下,生长了两年。

以橡胶树大约八年左右的生长周期来算的话,预计六年后,也就是公元1054年第一批橡胶将会成熟。

基本上1054年之后橡胶将迅速应用于工业各个领域,自行车时代在十年后开启。

而电力时代则基本处于初步成熟阶段。

可以用蒸汽机发电,但目前蒸汽机比较珍贵,因此就没有用,而是考虑用水力发电。

政制院今年的任务除了民生以外,主要还是关于电力发展的问题。

预计到明年后年,科学院就能完成电力输送、调节等技术难点,让水力发电站正式开始发电。

可以想到的是,未来十年左右,大宋就能够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转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届时大宋的发展将领先全球不知道多少年。

赵骏上了马车之后,他的卫队徐徐带着他离开。

此时的西华门外已经是热火朝天,香鼎楼已经被拆除,半条清泰街都在进行拆除工作,赵骏家的宅子靠近结尾,大概一个多月后也会被拆掉。

由于赵骏提出的城市改建计划,把原来的低矮木质城池改成钢筋水泥的那种五六层筒子楼构造,同时扩张皇城面积,大宋第一批因为拆迁而暴富的拆迁户即将诞生。

像赵骏的家当初是赵祯花了一万多贯帮他买的,就一座占地大概两三千平米的宅院,现在按照汴梁土地价格,飙升了大概四倍多一点。

而且比其它拆迁户没有的是,他还分了一套房。

是高级官员的福利,依旧在皇宫外,位于西华门街与启圣院大街的交汇处上,占地数亩的大宅院,宫殿式结构,为赵祯下令建造。

可以说赵骏现在居住的清泰街即便被拆了,他以后依旧也还是住在西华门外。

因为现在皇城面积规划是把皇宫外的几个坊市全部吞并掉,往西延伸大概四百米,直到启圣院大街。往东延伸五百米,直到马行街。

往南延伸五百米到横街,往北延伸九百米到龙德宫,这样算上皇宫原本洞悉宽1050米,南北长1090米。

整个皇宫面积就是48平方公里,面积达到了原来的4倍。

不过赵祯当然居住不了那么大的面积,紫禁城才072平方公里,因此根据规划,这48平方公里将成为皇城面积。

正如清朝皇城面积为687平方公里一样,里面将修建大量的公园、人工湖、花园等娱乐设施,并且中央朝廷的几十个部门总部也在这里面。

所以总得来说,以前的皇宫只是变为了赵祯的居住面积,将会比紫禁城大一点,皇城则是皇帝与整个朝廷共用。

但即便如此,也比以前皇帝与朝廷各部门一起共用那114平方公里强太多。

穿过这片已经被拆迁的街道,就走入了启圣院大街,街道纵横交错,人来人往,还保留着以前的木质结构。

然而人来人往的衣着和出行方式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

初夏人们穿着清凉的短衫,长裤。轿子成为了常见的出行方式,远处还能看到高楼已经正在修建的统一纪念碑。

从景龙门出去就到了外城。

外城更热闹了。

车水马龙之间,各种吆喝声音不断传来,招牌林立,在风中轻轻摇曳。

街头巷尾,摆着最多的就是煤炉子,茶铺边用煤炉子烧水,包子铺用煤炉子蒸包子,自己家宅用煤炉子炒菜。

菜刀、勺子、锅子这类钢制厨具也出现在了每户人家家中,成为了必备用具。

马车徐徐从酸枣门到了城外。

若是以前,过了护城河就是郊区,城外一片沃野,青草遍地。

但如今看到的却是高楼大厦,最高七层楼的钢筋水泥楼房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的街道井然有序,商业氛围不比外城差多少。

汴梁的城区现在正每天都在往郊外扩张,原本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现在也变成了水泥堤钢筋铁骨,充满了现代化钢铁森林的力量感。

大概又走了两刻钟,队伍总算是到了汴滑运河边。

这条运河就是当初赵骏规划,贾昌朝主持修建,一路从汴梁直通滑州,连接了黄河。

河边码头船只不计其数,往来于河北的商人总算是不用绕远路或者走陆路进京,汴滑运河开通之后,吞吐量远远超过了上游汴河以及惠民河,目前是仅次于下游汴河的第二大运河。

此刻运河边早就已经有大船在等着,赵骏抵达之后,下了马车,目光扫视四周。由于他的出行,周围都被管控,人们只能绕其它街道走。

但看到城外运河两岸连绵而起的高楼大厦,看到远处街道纵横,赵骏心里还是十分感慨。